新职业颁布,新专业增加,教育新挑战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
新职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技能要求的职业。199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7月颁布了2015年版大典。近4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滋生孕育出新职业,亟须重启新职业信息发布工作。此次颁布的这批新职业是在向社会公开征集的43个建议职业基础上按程序遴选确定,分别是:
对这13个新职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广泛使用等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和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4个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
而在许多传统行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正引发传统职业的变迁,如工业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对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系统运维员的需求剧增,使其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一线的新兴职业;信息化使传统职业的职业活动内容发生变革,从而衍生出新职业,如: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
作为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一端,教育领域亦与时俱进,通过“去旧增新”响应新职业的人才需求。
去年4月,教育部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2018年认定了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其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在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新增备案本科专业集中在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最多的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96所)、机器人工程(101所)、智能科学与技术(96所)、智能制造工程(50所),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中,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则分别以35所和25所的数量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
有“增”就有“减”,今年各大高校共撤销本科专业名单(416个),而被撤销最多的专业是:服装与服饰设计(17所)、教育技术学(13所)、信息与计算科学(12所)、产品设计(11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所),这些专业亦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
新职业反映国家未来发展热点领域,而职业更新提速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4亿元,同比增长67%;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云计算发展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1.6亿元,增速达34.32%。市场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带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市场告诉了你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如何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则是摆在各位高职院校负责人面前的一份考题:如何有效办学?如何与市场经济对接?如何与新兴产业互动?如何回应社会的人才诉求?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完成这份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有力响应。
当然,教育发展不会是“孤军奋战”。社会需求催生新行业、新职业产生,新职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专业人才需要学校的针对性培养,这是一个互推进步的快速发展的链条,学生、家长、学校、企业、政府……处于这一链条上的各方需集成合力,相互协作,才能让学生得到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在校教育,让企业得到掌握新技术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也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